2020年4月8日,距離封城76天之后,武漢全面復工復產,在較短時間內復工率和復崗率就接近100%,很多重點項目、重大工程落地開工,可以說恢復經濟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但是,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個體戶的復產情況遠不如國有企業、大型企業順利,大部分民營企業面臨著訂單下滑、營收萎縮,但同時企業在各種金融、財稅優惠政策上的獲得感并不強。由于銷售淡季馬上來臨,如果運營情況不能扭轉,很多民營企業可能會從前期等待觀望的狀態進入到實質性倒閉的狀態。大范圍的民營經濟倒閉就會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至少可能通過以下四條路徑對武漢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大批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倒閉—失業—需求下降—誘發更多企業破產
大批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倒閉—產業鏈斷裂—產業鏈外移—城市失去經濟增長長期動能
大批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倒閉—經濟生態惡化—民間投資下滑、資本撤離
大批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倒閉—人口外流—人力資本、創新下降—房地產等資本品價格下降—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金融風險
中央在4月17日首次提出“六保”,“六保”中的“四保”都與保住企業有關,由于國有經濟、大型企業自身的優勢,實際上保企業的重中之重就是保住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那么,解封之后的武漢民營經濟現狀如何?武漢大學中國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和武漢市工商聯于2020年4月25日-30日開展了《企業復工復產金融財政支持政策摸底調查》搜集了413份企業問卷,同時課題組也獲取了全國工商聯在2020年5月25日搜集的334份武漢企業問卷。在這兩份調研問卷的基礎上,課題組將對武漢民營經濟的運行現狀進行分析。
一、調研企業樣本的分布
本輪調研課題組共搜集了413份有效問卷,其中,國有企業9家(占比2.18%),民營企業400家(占比96.85%),外資企業4家(占比0.97)。企業規模的分布如 圖1,企業的行業分布如 表1??梢哉f問卷調查的數據搜集比較具有代表性,也符合武漢市的發展現狀。
圖1:樣本企業的規模分布
表1:樣本企業的行業分布
全國工商聯搜集的334份問卷全部來源于民營企業,其中大型企業13家,中小企業53家,小型企業165家,微型企業103家。這些企業中有14家在第一產業,121家在第二產業,151家在第三產業,48家多元經營。
二、企業復產和經營現狀
1.企業產能恢復不足
雖然本輪調研中所有的企業均已復工復產,但是66.10%的企業產能不足50%,產能恢復到80%以上的企業只有15.01%。復產率較高的行業是農林牧漁業、食品飲料制造業、傳統制造業、機器設備電氣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和金融業,這些行業中有超過一半的企業復產率達到50%以上。復產率最低的是傳統教育業、餐飲娛樂旅游住宿業、傳統文娛文化業、建筑業,這四個行業中復產率不足30%的企業占比分別為90.91%、65.63%、57.14%和47.62%(見 圖2)。
圖2:企業產能恢復情況
與課題組4月底在武漢市調研的結果相比,全國工商聯5月底的調研結果中復產率略有提高(見 圖3),復產率在80%以上的企業增加到21.56%,但復產率不到20%的企業占比仍有三分之一左右(31.74%)。
圖3:企業產能恢復情況(全國工商聯調查)
2.企業訂單嚴重萎縮
企業復產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訂單下降(69.98%)、受疫情影響難以開展武漢市外的業務(40.19%)和配套企業產能未恢復(36.08%)。50.12%的企業反映訂單只能維持1個月,28.09%的企業能維持1到3個月,能維持半年以上的企業只有10.17%(見 圖4)。訂單萎縮的情況在規模以下企業中表現的更為突出。營業收入不足2000萬的企業中,有58.33%的企業訂單只能維持1個月,但是規模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中該比例下降到39.13%。
圖4:企業訂單能維持的時長
全國工商聯也調研了企業的訂單情況, 圖5顯示,與2019年同期相比,訂單有所增長的只有14家(4.19%)企業,持平的是51家(15.27%),而231家(69.16%)企業的訂單下滑,其中123家(36.83%)企業訂單下滑幅度超過30%,還有38家企業未選擇(其中37家未開工)。
圖5:企業訂單與同期相比(全國工商聯數據)
3.2020年企業營收預計大幅下滑
32.2%的企業預計2020年全年營收下降32.2%,34.38%的企業預計營收下降50%以上,只有19.61%的企業預計營收下降幅度小于30%(見 圖6)。413家企業中有71家企業涉及出口業務,46.48%的企業預計全年出口下降50%以上,9.86%的企業預計下滑30%-50%,只有22.54%的企業預計出口下降幅度低于10%。
圖6:企業預計營收下滑幅度占2019年營收比重
企業對于前景的預期也并不樂觀,25.67%的企業認為需要1年以上才能恢復到去年的經營水平,45.28%的企業認為恢復時間需要半年到1年,只有9.2%的企業認為3個月以內就能恢復正常。
4.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資金緊張、訂單萎縮和用工成本壓力大(見 表2)。而且無論是大規模的企業還是小規模的企業,資金緊張都是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其次是訂單萎縮問題,再次是用工成本壓力過大。
表2: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多選)
全國工商聯5月25日的問卷調查中,則詢問了企業成本壓力的主要來源(見 表3),結果顯示,有高達70%以上的企業都認為用工成本較大,接近40%的企業認為房租壓力大,而原材料價格上漲和融資成本也給不少企業帶來了較大壓力。
表3:企業成本壓力的主要來源(多選,全國工商聯數據)
三、民營企業經營困難導致的失業問題可能逐步暴露
目前民營企業面臨較嚴重的產能不足和訂單不足問題,很多復產率不高的企業為了節約用工成本,都要求部分員工在家待崗、發放基本生活費或者停薪留職,即目前來看,雖然大部分企業復產率不高,但仍處于觀望期,還未開始大量裁員。但是,馬上將進入各個企業的銷售淡季,如果6月的訂單情況沒有得到扭轉,這些營收大幅下滑的企業將不再觀望、開始裁員,失業問題可能在6月開始暴露出來。
在調研報告中也可以發現,413家企業中有42.37%的企業準備裁員(見 圖7),而且這一數值在不同規模的企業之間差異并不大。營收不到2000萬的企業中有45.42%準備裁員,營收在2000萬到1億之間的企業中有43.66%準備裁員,營收超過1億的企業中也有36.24%將裁員。但是,小規模企業的裁員幅度還是遠大于規模以上企業。例如,營收不足2千萬、2千萬至1億、超過1億的企業中,裁員幅度超過20%的企業占比分別為19.99%、5.77%和11.59%。
圖7:2020年民營企業預計裁員情況
除了裁員之外,還有43.58%的企業預計2020年將會降薪,其中10.9%的企業降薪幅度小于10%,15.01%的企業預計降薪10%-20%,9.93%的企業預計降薪20%-40%,還有7.75%的企業降薪40%以上。
全國工商聯的問卷調查中也詢問了企業的裁員計劃,雖然只有56家企業(16.77%)表示會裁員,但是由于該調查問卷是實名制的,企業有低報這一數據的可能性。而全國工商聯的調研中70%以上的企業認為用工成本是目前成本壓力的主要來源,因此也可以合理推斷出,很多企業在營收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很可能通過裁員緩解企業成本壓力。
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吸收了社會上絕大部分勞動力,一旦裁員面積較大、降薪幅度較大,那么今年“六保”目標中的“保就業”“保民生”任務,將會面臨較大挑戰。
四、企業融資現狀和金融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1.民營企業融資需求大
前文表2中顯示,有80.39%任務企業最嚴重的困難是資金緊張問題。對企業的規模進行細分之后可以發現,營收在1億以下的企業中有82.56%認為資金緊張是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營收在1億-10億的企業中該比例為72.4%,營收超過10億的企業中該比例也高達54.55%。這說明,無論是大規模企業還是小規模企業的資金鏈都非常緊張。
調研結果還顯示,93.95%的企業都需要向外部融資。需要融資的企業中,有76.80%都向銀行提交了融資申請,其余23.20%的企業準備通過其他渠道融資。就目前融資的情況來看,企業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融資能夠幫助維持運營的時長很有限。40.92%的企業反映資金能夠維持正常運轉的時間不足3個月,30.51%的企業手中資金可供運轉的時間在3-6個月之間(見 圖8)。
圖8:企業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融資能夠幫助企業維持運營的時長
全國工商聯的調研結果也顯示(見 圖9),企業的資金需求滿足率并不是很高,資金滿足率達到50%以上的企業僅14.37%。且全國工商聯統計的資金不僅僅包括銀行的信貸資金,還有企業從非銀行渠道獲得的融資。
圖9:企業的資金需求滿足率
2.民營企業向銀行融資難度高
圖10為民營企業獲得銀行融資的現狀,幾乎一半的民營企業在銀行都沒有貸款,在得到貸款的企業中,也只有29.81%獲得了超過1000萬元的銀行貸款,9.62%獲得了超過5000萬元的貸款??梢哉f,雖然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個老問題,但是在國家出臺了各種信貸優惠政策下,該問題也并未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圖10顯示49.64%的民營企業在銀行沒有貸款,并不代表它們資金充裕、不需要銀行貸款。這些企業中只有11.71%不需要外部融資,剩下79.11%的企業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獲批銀行貸款。
圖10:截至調查日,企業在銀行的貸款規模
圖11為全國工商聯關于企業融資難度的調研結果。認為2020年1-4月從銀行融資難度略有下降和下降明顯的企業占比為22.30%,41.55%的企業認為變化不大,而36.15%的企業認為融資難度還有所增加。這說明,雖然國家和各級政府出臺了投放了大量紓困資金,但是企業并沒有大幅感受到融資難度的下降。
圖11:企業1-4月融資難度(全國工商聯數據)
3.民營企業獲得信貸優惠難
近期,各級政府出臺了各種金融優惠政策,旨在幫助企業紓困。統計結果中顯示,只有10.90%的企業獲得了信貸支持,32.45%的企業申請了信貸支持但沒有批準,還有44.79%的企業正在申請之中(見 表4)。
表4:企業向銀行融資情況
具體到各項金融優惠政策,調查結果顯示(見 表5),10.17%的企業有新增貸款,15.74%的企業獲得了信用展期(無需還本),獲得續貸(先還本后貸款)的企業有8.96%,獲得利息減免的企業有12.59%,享受了專項貸款的企業只有4.84%,61.50%企業沒有享受到任何的金融優惠政策。全國工商聯在5月底調研的結果也十分相似??傮w而言,超過六成的企業沒有享受過任何金融優惠政策,其他各類優惠享受的企業比重也僅在10%左右(見 表6)。
表5:各項信貸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多選)
表6:各項信貸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全國工商聯5月調研,多選)
4.獲得銀行貸款周期長、手續復雜
不僅企業獲得信貸優惠的概率不高,獲取銀行貸款的手續還比較繁瑣、耗時也較長。統計結果顯示,只有13.08%的企業在辦理貸款時花費了不到1個月的時間(圖12),而86.54%的企業認為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的手續比較繁瑣和非常繁瑣(圖13)。全國工商聯5月調研的數據也顯示,只有20.36%的企業在一個月以內獲得了銀行貸款( 圖14)。
圖12:2020年來企業申請并獲得貸款所需時長
圖13:企業對銀行貸款手續的評價
圖14: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批約時間(全國工商聯調研)
5.缺少抵押品是民營企業獲得貸款難的主要原因
課題組也調研了企業難以得到銀行貸款的原因,45.76%的企業認為是抵押或者擔保不足,33.9%的企業認為得不到貸款的主要原因是不在各級政府出臺的銀企對接名單中,還有17.43%的企業認為主要是銀行對企業發展前景有顧慮(見 表7)。全國工商聯5月調研的結果也顯示抵押或擔保不足是導致企業貸款難的主要原因(見表8)。
表7:企業貸款難的原因
表8:企業貸款難的原因(全國工商聯調研)
6.民營企業還面臨較嚴重的應收賬款問題
除了融資難問題,企業還有回款難問題。83.78%的企業反映有應收賬款,而且54.72%的企業應收賬款占2019年的營收比例超過20%。在有應收賬款的企業中,10.4%的應收賬款來源于政府機構、27.17%的應收賬款來自于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47.11%的應收賬款來源于民營企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應收賬款的來源差異不大,見 表9。
表9:企業的應收賬款問題
五、民營企業獲得財稅優惠情況
1.財稅政策優惠落實基本情況
問卷調查結果(見 表10)顯示,目前社保免繳緩交政策落實的效果較好,有超過七成的企業獲得了優惠,其次是增值稅減免政策,再次是公積金緩交政策和租金減免政策。
表10:財政政策優惠落實情況(多選)
2.財稅優惠政策落地難的原因
在問卷調查中,課題組對企業享受優惠政策不足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問卷調查,見 表11。優惠政策不明確、可操作性不強是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政策太多、文件太長,但是很多政策沒有操作細則,沒有具體對接部門、對接流程。有37.05%的企業反映自己不在政策優惠的范圍內。30.99%的企業認為是優惠信息渠道不通暢。
而且,課題組在對企業細分規模之后發現,對于不同規模的企業而言,“政策不明確,可操作性不強”都是政策落實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大型企業是完全有能力去了解政策的,但營收超過1億元的企業中有47.82%的企業也認為政策不明確。這說明,并不是由于企業缺乏人手去解讀和研究政策才導致企業難以享受優惠,確實是政策的設計上存在問題。此外,不同類型的企業都認為自身“不在政策優惠的范圍內”是政策優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這表示政策的普惠性還有待加強。
表11:企業享受政策優惠不足的原因(多選)
3.財稅政策優惠幅度不大
課題組對于企業享受的財政優惠政策力度也進行了調研, 圖15顯示,絕大部分(74.33%)企業認為目前出臺的財稅優惠政策只能降低5%不到的成本,16.46%的企業認為政策優惠能降低經營成本不到10%,可以說財稅政策的力度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是杯水車薪。
圖15:企業享受的財稅優惠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比重
六、結語
從2020年4月底和5月底兩次調查問卷的情況來看,目前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非常突出,一方面不停“失血”(訂單不足卻仍需要支付大量固定經營成本),另一方面“輸血”不足(融資難、財稅政策優惠力度不大),導致很多企業瀕臨倒閉的邊緣(50.12%的企業訂單不足1個月)。事實上,參與工商聯調研問卷的企業都是武漢市比較知名的民營企業,可以推斷武漢市民營經濟的整體情況應該比調研結果更加嚴峻。
正如前文所述,7、8月一直是企業的經營淡季,很多企業的經營狀況如果在6月份沒有好轉,極有可能就不再存續。因此, 救助民營企業、保住民生是有“時間窗口”的,各類政策需要“快、準、狠”。
所謂“快”,即政府的行動要快,要迅速幫助企業獲得貸款、落實各項財政優惠,幫企業把“血”(資金)續上,才能讓企業存活下來。
所謂“準”,就是政策需要分級分類、精準施策,讓各類企業都有獲得感。調研中,無論是個體戶、小微企業還是中型企業都在抱怨自己不在政府的優惠范圍之內,例如個體戶和小微企業認為享受不到金融優惠政策,中型企業認為享受不到財稅優惠政策或者不在銀企對接名單。這都說明,政策的設計可能都偏向“一刀切”,沒有分級分類幫助企業紓困,普惠性不強。
所謂“狠”,就是政策還需要加強力度。目前很多企業認為,一些優惠政策雷聲大雨點小,優惠不多,手續還很復雜,財稅政策對于企業降低經營負擔而言意義不大?,F在,很多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都面臨著復工之后無工可復的困境,政府的紓困政策早一日到位,給企業的這口氧氣就能接上來,企業就能存活下去、渡過難關。
(作者羅知為武漢大學中國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系主任、教授,李瀅為武漢市工商聯公務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責任編輯:王曉武_NF
免責聲明: 遼寧財富網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中央機構 | 人大機構 | 國家主席 | 國務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政協機構 | 民主黨派 | 群眾團體 | 駐外機構 | 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網絡110報警服務 | 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遼寧財富網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系方式 | 本站地圖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8828271 88828235 | 對外服務: 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聯系我們:527 822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