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末冬 見習記者 徐貝貝
近期,對資管業務的探討再次成為熱點。
臨近資管行業轉型過渡期結束時間,凈值型產品余額僅60%左右,行業轉型壓力加大,基于對實際情況的考量以及盡可能減少對實體經濟負面影響,不少專家建議適當延長過渡期。對此,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疫情帶來沖擊,應該延期,一年相對合適。
與此同時,銀保監會近一個月內多次強調,警惕影子銀行回潮風險,還通報了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執行不到位、業務風險隔離不審慎、非標投資業務管控不力等方面,并提出了規范整改的工作要求。
近期,普益標準對50余家中小銀行的調研顯示,在2020年底前,能完成存量老資產規范整改并實現凈值化轉型的中小銀行機構比例不足30%,有73%的銀行機構無法按期完成存量資產改造,有超四成的機構不能按期完成改造的存量老資產占理財總資產的比例依然達20%以上。長期來看,轉型難度主要集中在投研能力、投資者教育、系統建設三個方面。
資管轉型面臨的困境顯而易見,行業何去何從則更引發關注。
凈值型理財艱難推進
“資管新規”實施后,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商業銀行理財需要進行凈值化轉型。對于投資者而言,理財產品凈值隨市場波動,“打破剛兌”隨之而來。
受債市震蕩影響,此前多款理財產品凈值跌破1元,備受投資者關注。融360分析師劉銀平表示,凈值型理財產品凈值波動、階段性下降屬正?,F象。理財子公司配置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會更大,只不過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期限較長,產品未到期或未到開放期之前投資者沒有察覺到產品凈值波動,實際上在此期間產品凈值是在不斷漲跌起伏的。對于長期理財產品,投資者無需過度關注產品的短期凈值波動。
目前來看,隨著市場回調及股市上漲,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正逐漸修復。
在“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結構持續優化,符合新規方向的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力度不斷加大。7月16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與中國銀行(3.330, -0.02, -0.60%)業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理財報告》)稱,截至2019年年末,非保本理財產品有4.73萬只,存續余額23.40萬億元,同比增長6.15%;其中,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10.13萬億元,同比增加4.12萬億元,增長了68.61%,凈值型產品在非保本理財中占比43%。
雖然凈值型產品募集資金占全部資管產品募集資金的余額已由新規前的15%大幅提高到60%左右,但原定的過渡期已過80%,全部轉型的確存在難度。另外,盡管目前各家銀行都稱凈值化轉型取得較大進展,但實際上很多銀行主要是靠現金管理類產品來做大規模,而這類產品是過渡期政策下的特殊產品,距離真正的凈值型產品尚有差距。
整治結構性存款亂象顯成效
在凈值型理財產品推進艱難的同時,銀行結構性存款則從“資管新規”落地之時就開始“走熱”。
2017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結構性存款開始出現快速增長。2020年,在資金面整體充裕的情況下,結構性存款依然呈現量增價高的現象。
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全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首次突破12萬億元。“近年來,一般性負債問題特別是低成本存款增長乏力成為制約銀行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銀行對于主動負債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為結構性存款的快速發展埋下伏筆。”光大證券(22.700, -0.76, -3.24%)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資管新規”發布之后,金融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影子銀行出現萎縮,同業理財、委托貸款、信托貸款連續負增長,銀行穩存增存壓力進一步加大。
安信證券分析師池光勝表示,今年以來,部分企業通過發行高等級短久期信用債、票據貼現、申請財政貼息貸款等方式獲得資金,然后購買結構性存款賺取利差。而部分銀行為了完成存貸款指標,某種程度上配合和助長了企業套利行為。
在金融脫虛向實、加力支持實體經濟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成為監管嚴控的對象。
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此前已就銀行機構結構性存款違規展業問題下發專項文件,要求銀行科學審慎設計結構性存款,不得發行收益與實際承擔風險不相匹配的結構性存款,避免銀行機構盲目提高存款成本。近期也有部分銀行因結構性存款業務違規收到監管部門罰單。
監管重拳出擊,結構性存款在5月份迎來近年“首降”。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總規模為11.84萬億元,環比下降2.48%。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0.83萬億元,較5月末的11.84萬億元減少超過1萬億元。
警惕影子銀行“回潮”
“資管新規”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打擊通道業務和監管套利,降低交叉金融風險。“資管新規”第22條明確,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在此背景下,非標資產和通道業務占比較高的券商資管、信托和基金子公司規模持續收縮;而以投資標準化資產為主的公募基金和保險資管規模則持續正增長,私募基金中投資于標準化資產的證券投資基金部分規模也保持正增長。據統計,2019年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信托的規模分別下跌了18%、18%、5%,合計減少4.3萬億元,比2017年末減少13.2萬億元,連續兩年呈壓縮態勢。
不過,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末,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合計25.9萬億元,較2019年11月末再度上升1.6萬億元。而從發行產品期限來看,三個月及更短期限的理財產品在一季度發行規模中的占比提升至43%,這是2018年二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這與資管新規“鼓勵銀行發行中長期理財”的目標有所背離。
近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發布的《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認為,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定位不夠清晰。在經營管理上不能獨立自主,而是繼續由母行實施部門化管理,不僅自身難以實現發展初衷,還會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市場秩序和發展方向產生新的沖擊。其次,新產品不夠新。僅僅是通過將預期收益率改為業績比較基準并定期公布凈值,就簡單認定為是轉型成功的凈值型產品,離公募基金和國際證監會組織的標準還有差距。再次,老產品和老資產壓降緩慢。
直面挑戰 轉型必行
可以肯定的是,“資管新規”出臺兩年多以來,涉及銀行理財、信托、保險資管、券商資管等多個領域的系統性制度框架已經基本搭建起來,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設立,更加速了資管轉型進程。目前已獲批準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共有20家,其中14家已開業。同時,外方控股理財公司也登上國內舞臺,行業轉型發展穩步向前。
然而,資管行業轉型前路漫漫,仍面臨許多挑戰,疫情對存量資產處置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此前,監管方面曾回應稱,會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是否對相關政策進行小幅適度調整。過渡期結束后,由于特殊原因而難以處置的存量資產,可由相關機構提出申請和承諾。經金融監管部門同意,采取適當安排,妥善處理。
上述《研究報告》稱,新產品轉型難,整體進度較慢,且新產品又衍生出新問題,如現金管理類產品在監管標準細化和明確后,重新面臨整改;老產品化解難,其投資組合中部分資產已成為壞賬,部分資產不具備回表條件或回表后對銀行監管指標形成較大壓力,且投資端壓縮打破原有融資體系,造成一定溢出效應。
另外,銀保監會在檢查中也發現,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執行的過渡期內,機構在理財業務、資金信托業務方面存在整改不到位的情況。有的機構存在等待觀望心理,存量業務整改壓降計劃不明確,個別機構保本理財、同業理財、多層嵌套業務規模有所上升。
此外,華泰固守張繼強團隊還提到,當下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理財市場處于飽和狀態,“囚徒困境”下各家銀行不愿打破平衡、率先降低理財收益率。
行業調整中所呈現出的這些難點,還有待進一步破解。央行相關負責人強調:“各界對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的建議比較多,但是無論是延一年、兩年還是三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制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的。”
免責聲明: 遼寧財富網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中央機構 | 人大機構 | 國家主席 | 國務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政協機構 | 民主黨派 | 群眾團體 | 駐外機構 | 友情鏈接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網絡110報警服務 | 12321垃圾信息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遼寧財富網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系方式 | 本站地圖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8828271 88828235 | 對外服務: 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聯系我們:527 822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