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婷婷
7月2日,A股大漲,“牛市旗手”券商板塊掀起漲停潮。消息面上,兩大券商龍頭合并的消息再度傳出。有外媒報道,中信證券(26.060, 1.34, 5.42%)母公司中信集團將作為主收購方,購買中信建投(43.360, 3.94, 9.99%)的股份并成為其最大股東,相關細節仍在敲定中。
類似傳言在兩個多月前已“震動”市場,當時兩家券商就已發布了辟謠公告。7月2日深夜,中信建投證券和中信證券相繼發布公告稱,公司未曾召開過黨委會審議批準上述傳聞所稱的相關計劃,也未得到任何股東有關上述傳聞的書面或口頭的信息,公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有券商分析人士認為,傳言一看就是“假消息”,因為中信集團收購中央匯金所持有的中信建投股份,并不需要兩家券商內部討論同意。
兩家合并“可信”?
監管將出臺何種措施來打造航母券商,深受各界關注。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是否會合并,也被多次探討。中信證券總經理楊明輝在6月23日召開的股東大會上表示,公司并未聽聞相關(與中信建投證券)合并消息。
對于外媒報道的最新合并進展,盡管公司已發布澄清公告,但是多位受訪人士均認為,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兩家券商合并是可行的,目前來看也有較大的可信度。
有資深券商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近段時間以來,本次傳言中的收購方中信集團高層人事變動頻繁,集團董事長、監事長、總經理3位核心高管均于近期完成更替,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的中信集團正開啟新的階段。該人士表示,后續中信集團將分為兩大分集團,一個是金融集團,一個是實業集團,其中金融集團將由現任董事長負責。這是可能促成本次合并的一大背景。
第二個大背景是,中信建投證券依然在沿用中信的商標。2008年以來,中信建投與中信集團多次簽署《商標使用許可合同》。有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多年來,本著“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原則,北京國資委并不具體參與業務開展,而是委托中信集團對中信建投證券的業務和人事上進行指導安排。其中一個佐證是,中信建投證券的黨組織關系自2011年起劃歸中信集團黨委管理。
此前,就有相關券商中層向記者表示,兩家券商合并一事確在推進中,但從籌劃到出現實質性結果,可能需要兩三年時間。相關說法未得到官方確認。
不過,資本市場已率先“投票”支持了這場“醞釀階段”的合并。近日北向資金明顯活躍,從近7天十大活躍個股的成交來看,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均位列前十,凈買入規模分別為5.71億元、3.94億元。
若真將造巨無霸
如果傳言為真,二者的合并會產生什么效應呢?
先來看資產規模,根據2020年一季報,中信證券總資產規模為9223.27億元,所有者權益合計1811.96億元,位居行業之首;中信建投證券總資產2870.14億元,所有者權益為589.27億元,位居行業第九。二者若實現合并,資產規模將超過12000億元,凈資產為2400億元,可謂遙遙領先的內資券商“巨無霸”。
再看業務指標,如果合并同類項的話,兩家券商哪些業務的互補性較強,哪些業務要在競合中繼續做大成長呢?根據2019年年報,以最傳統的五大業務板塊來看,中信建投證券和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收入差距最小,前者36.85億元的證券承銷業務凈收入較中信證券44.65億元僅少兩成,利息凈收入較中信證券少三成。不過,中信證券的資管業務優勢非常明顯,57億元的凈收入是中信建投證券的6倍;自營凈收入158.9億元,是中信建投證券的2.6倍;代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更是較中信建投證券多出160%。
而從股權結構來看,據2020年一季報,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持有中信建投證券26.84億股,持股比例為35.11%,為控股股東(這部分股權即將無償劃轉給北京金控集團,隸屬于北京國資委);中央匯金持股23.86億股,持股比例為31.21%,為第二大股東。另外,中信證券持有中信建投證券5.01%股權,為其第三大股東;中信有限全資孫公司鏡湖投資持有公司4.6%股權,為第四大股東。也就是說,中信系及中央匯金合計持有中信建投證券的股份比例為40.82%。如傳言報道,若中信集團從中央匯金手中購買股份,確實有成為中信建投最大股東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證券曾表示要“清倉”減持中信建投證券股份,但半年期滿,僅零星減持。此后公開場合,中信證券高管公開表態均為“暫時沒有出售中信建投股權的計劃”。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