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網購長大的一代人 被李佳琦和薇婭圈粉了?
2014年,袁長庚來到華北Z城,對當地的奧蕾直銷團隊展開了為期15個月的人類學調查。在那里,他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聽到了不少看似奇特的故事。透過這些經驗觀察,這位人類學學者試圖探明:為什么一部分人會被某種特定的推銷術打動?這背后又是怎樣的社會、歷史因素在起作用?
最近一年,“直播帶貨”成了最流行的銷售方式。不過,和奧蕾直銷不同,李佳琦、薇婭等大V吸引的是年輕一代的網購群體。對這批網紅主播的強大“吸粉”能力,袁長庚也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財經:在你的觀察中,總體上,加入奧蕾的人群有什么共同點?
袁長庚:總體上,奧蕾內部成員還是社會中層、中下層和底層為主。奧蕾人其實對自己的話術所能起效的人群是有清楚認知的,他們不會把都市白領作為主要目標。他們知道這群人抵觸心理比較嚴重,但一旦加入,發揮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第一財經:就你調查所見,奧蕾的“安利”方式對高學歷、高收入的人群是否能起效?
袁長庚:奧蕾里有很多大學生,這個不必多說。我也見到過一些社會地位很高的人,比如退休了的縣級市副市長、曾在軍隊擔任相當高職位的干部,還有東北一位知名的民營企業家——這位企業家在他所屬的行業里是數一數二的,別人提起他也都很尊重,他也加入了奧蕾。那位前副市長在傳銷系統內部層級比較高,我本來是沒機會和他接觸的??捎幸淮?,因為團隊出國工作,需要我充當翻譯,我就在飛機上和他遇見了。他手下的成員,很多都是農民工,他們的能力肯定遠比不上這位副市長退休前的助手。奧蕾是非常鼓勵各個階層、背景和地域的融合的,他們也很希望塑造一種被社會精英認可的品牌形象。
第一財經:面對城市中產階層,奧蕾有沒有發展出什么策略?
袁長庚:奧蕾的成員當中積累了一些情緒,在城市中產階層當中是不是有這樣的情緒,很難說。今天很多人都能在其中看到一些投影,這群人不光存在于小城市,一線城市也有。奧蕾在上海的團隊就有專門“攻克”女白領的人。這背后就要超出直銷這個話題,去探討背后的一些社會經驗。
第一財經:今天,人們普遍接受了網購,或者從陌生人那里買東西,關系是一次性的。我寧愿看網頁廣告,也不愿聽一名直銷員向我推銷東西??磸V告時,我被明確告知那是廣告,這種關系很簡單,掏不掏錢在我。但是一個熟人邊和我聊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邊推銷東西,我就會感到有點費事,甚至有一種緊張感。
袁長庚:這里面的問題就是,今天我們不知道拿“活人”怎么辦。我們和網頁廣告沒有“活人”做中介,但是直銷就有一個“活人”作為中介。一個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凝視你的臉,你會產生一些感同身受的情緒,這是面對電腦屏幕所不能感受到的。“他者”消失以后,我們習慣了不看人,也就不把人當人。所以,現在網上的攻擊才會變得火藥味特別重。
其實,一個熟人上門,和你聊天,賣東西給你,是很健康的。但我們是“個體化”了的一代,特別在意自己的私人空間不被打擾。我們父母一輩,家里的客廳是開放的,很多人會來做客。但我們這一代人對私人空間很在乎,不太愿意多被打擾??萍紩屛覀儗涣鲗ο蟮南胂蟀l生變化,鮮活的人的狀態退去,我們只關注文本,對人的屬性是回避的。這也是直銷面臨的一個挑戰。
目前看來,奧蕾是在發展電商的,他們希望通過電商吸引年輕一代,但原來以直銷方式吸引的這批人,他們也沒有放棄。
他們其實一直在謀求改變。比如,我離開Z城之前,銷售們開的工作室都叫“健康養生館”,我走后半年,他們都改名了,差不多都是“身心靈體驗中心”之類的名字。
第一財經:李佳琦和薇婭這樣的網紅主播,為什么會在當下產生那么強的號召力?他們也是以自己的形象作為中介,去“推銷”一些商品給客戶。
袁長庚:為什么直播賣貨在電商第一波高潮退卻后興起?“雙11”剛剛被推出的時候,是沒有直播賣貨的。我覺得,之前,人們通過淘寶和外部的商品世界建立了聯系。但人是不能脫離他者存活在這個世界的。李佳琦和薇婭就提供給人們一種觀看的機會。他們兩位也都不是明星,觀看他們十分安全。
以前,我們可能對父母這代人喜歡電視購物感到奇怪,現在我們成了父母的加強版??蠢罴宴娃眿I的這批人,已經不是完全為了功能去買東西,他們是要通過電商去想象一個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李佳琦和薇婭賣的東西都是比較基礎性的,大家基本都能買得起,不管你身處小縣城還是大城市,你們一樣買不起房,但能夠買同一款面膜。他們營造出這樣一種氣氛,階層分化不再那么森嚴,每個人面對生活世界的能力好像都差不多。20年前,城市的每條商業街上都會有類似的老板和老板娘,熱熱鬧鬧地賣東西,他們關心著你的生活,而且充滿熱情,帶著城市草根的商業氣息。
第一財經:6月13日,你在做關于這項田野調查的學術講座時,有聽眾評論,直銷組織有點類似民間的宗教團體。對這種觀點,你怎么看?
袁長庚:形式上的一些東西可能有些類似宗教組織,但他們本質上是反宗教的。他們把人生局限在現世,而不是來世。把這些東西歸為宗教,還是因為認識的局限。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談論一些價值觀的東西,很多人就會把它往宗教上靠,或者有一連串準備好的指責,這是因為我們對這樣的形式很陌生,或者不適應。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