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做對了什么?一座城市的賭約賭的是恒心和耐力
輿論場上的合肥,幾次完美的“賭局”,被人們津津樂道著。
人們在談論合肥時,在談論什么?
合肥曾經是全國建市時間最短、城市體量最小的省會城市之一,曾被揶揄為沒有存在感的省會,論產業基礎、文旅資源,在省內并不突出,唯一的優勢是“為皖之中”。
這些年,缺乏光芒的合肥,工業經濟不斷躍升,增速保持高位,幾乎每年上一個千億臺階,由2005年第十八位到2014年邁進前十,2016年躋身工業產值的“萬億俱樂部”。
班級里一個毫不起眼的后進生,沒有聰穎的天資、逆天的操作,在幾年的時間里,每次進一小步,考試名次逐漸趕超。
當你恍然發覺時,會陷入一陣沉思。
合肥正是中國的縮影,1949年時,它是皖中大地的農業縣,從零開始,階梯上行,逐步工業化和城市化。
當長三角區域乃至全中國的諸多城市,都在高喊“退二進三”,希冀站在風口,成為高端服務業引領發展的城市時,合肥顯得低調務實,老老實實發展制造業,沒有多少聲量。
2005年7月,合肥確立了“工業立市”的重大決策。
回看這個提法,在當時毫不新奇,甚至都有些遲滯。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是國內很多城市的一致主張。
但最近10年,已經很少聽到類似提法,那已經是舊時代的宣言,很難贏得逐浪潮流者的唱和。
工業立市,并持之以恒。從2005年算起,四屆合肥市委書記,三任合肥市長,每一位主政者,均抱定了工業立市這個大主張。
這難能可貴。在一個歷史時期,一個城市的戰略定位最好只有一個,作為繼任者,延續一個戰略,保持一種調子,有時比“創新”更難為。
城市戰略需要接力前行,久久為功!
合肥有其他發展方向嗎?或許也有?;ヂ摼W風起云涌,金融業事半功倍,很多產業浪潮過盡千帆。
好在合肥沒有趕時髦,也沒有試圖“三年大變樣”,他們謀求一條循序漸進的工業發展之路,補足家電產業鏈、突破“缺屏少芯”的發展瓶頸,力推制造業的精進深耕。
目前,合肥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擁有37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宗工業產品。
其實,這個速度并不算快,在眾多城市發展路徑中,合肥是一個積跬步而至千里的耐力型城市。慢慢來,徐徐長,沒反復,不松勁,一年一個臺階,創造出了合肥的速度。
當一個城市持之以恒做一件事,那最終的要素資源,必然會集聚成群,形成合力。所以,在過去15年間,合肥在光電產業(京東方)、集成電路(合肥長鑫)、人工智能(科大訊飛(41.130, -1.27,-3.00%))等領域,已經成為全國的技術發展高地。
這些成就,既有創變者的魄力與勇氣,更有后來者的堅持與篤定。
那么,具體到的被人們反復提及的一些重大項目投資,諸如京東方項目、長鑫項目,政府做出資人是否合宜?這便見仁見智,要根據具體的情由,才能做價值判斷。
我認為,將城市的未來寄托于某個項目的成敗,是不智的;反之,以幾個項目的成就來論定城市價值,同樣是不客觀的。
招商引資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城市招引項目,產業選擇城市,發生水土不服和無果而終,也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v觀合肥15年來的招商引資,那些未果的重大項目,自然也就在大事記中被有意無意地忽略。
城市的賭約,不應是賭一個項目,而是賭一個戰略,且最終賭的是恒心,賭的是耐力。
當整個城市的營商環境、制度環境和乃至人文環境,圍繞發展工業而行、持續接力,培育出幾個成功的工業項目,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責任編輯:李偉)